金墉(Jim Yong Kim), 你好野, 希望你成功!
終結赤貧-全世界最有意思的工作
點解會貧窮,係馬克思既理論因為"剝削", 因為不公平.....
但又唔見得共產黨, 社會主義有幾好.
以下文章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(FM92.6-94.4) 李怡主持的《一分鐘閱讀》
去年三月,奧巴馬挑選了一位公共衛生專家、韓裔美籍的金墉(Jim Yong Kim)擔任世界銀行總裁,顛覆了近70年來,美國一向提名金融或外交領域的專家,出任世銀第一把手的傳統,而且是世銀史上首位非白人總裁。
金墉過去長期投入開發中國家的公共衛生工作與醫療服務,他缺乏從政經驗,也沒有財經背景。上任前,受到「醫生如何管銀行」、「外行怎能領導內行」的質疑。
不過,今年7月,金墉上任滿周年,外界給了他較高的評價。
54歲的金墉,生性樂觀,精力過人,創新求變的領導風格,正在讓世界銀行這個嚴肅腐化的官僚組織,啟動重生。他除了重新聚焦世銀的定位與功能,最重要的是,他訂出了「2030年終結赤貧」的大膽目標。他說:「我正在做全世界最有意思的工作,」
5月初,他應邀在波士頓東北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說,他對即將走會的畢業生說,他們將面對不確定的人生,鼓勵他們不要懼怕不確定,反而應該擁抱它、利用它。因為,不確定意味著,沒有任何事是預先設定好的,也就是說,你的未來可以隨你塑造—靠著你的意志力、你的智力,以及你的悲憫之心,將不確定當成一件好事……。這篇演講的中文翻譯,刊在7月出版的台灣天下雜誌527期。
金墉在演講中,首先現身說法,從自己成長的不確定談起。
金墉的父親在北韓長大,19歲越過邊界逃到南韓。儘管身無分文,他還是想盡辦法,進入首爾大學牙醫學院就讀,立志成為牙醫。他常跟金墉說起那段困苦的日子。他母親則出生在上海附近,後來回韓國定居。韓戰結束前,有一天他的外婆走出屋外曬衣服,卻再也沒回來,據說被北韓軍人殺害或綁走了。母親當時才15歲,戰火日益逼近,她背著弟弟逃難到兩百英里的南方,重新開始中斷的學業。後來誰也沒料到父母親在紐約相遇、相戀、結婚。
金墉說,我們都無法預料,未來會發生甚麼改變。他當年沒預料到,自己在哈佛念完醫學院,還拿到了人類學博士學位。也從沒預料到,自己會創辦非謀利組織,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提供醫療服務。他沒預料到,為貧窮國家提供醫療的經驗,日後會讓自己成了世界衛生組織(WHO)愛滋病部門的負責人,並且推動了一項在2005年前,為300萬愛滋病患者提供治療的大型計劃。他也沒想到,自己行政經驗這麼少,竟然被賦予重任,當上了達特茅斯學院的校長。他更完全沒料到,奧巴馬總統會邀請他出任世界銀行總裁。
人生有許多不確定,但迎接不確定,把握當下,就可以創造未來。
金墉對東北大學畢業生說,他小時候,母親時常朗讀人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的著作給他聽。
在《伯明罕獄中信》裏,馬丁路德金提到把握當下、立即改變現狀的重要,這段話深深影響了金墉。長大後,他努力把這份善用時間的迫切感,發揮到工作上。
他在演說中指出,研究人格特質的專家發現,與成功最相關的兩大特質,就是智力(intelligence)和意志力,也可稱為毅力(will-power)。人們雖然無法提高智力,卻可以藉由訓練,加強自己的毅力,而加強毅力,是追求成功人生最可靠的方法。毅力就像肌肉,需要積極鍛鍊,否則就會萎縮。
一個人能夠大學畢業,證明有相當高的智商,但是,能不能成功,還要看如何培養毅力、紀律和專注—追求成功不可或缺的幾種重要特質。
金墉提醒畢業生要牢記在心的第三個主題,是如何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裏,像馬丁路德金那樣,有立刻改變現狀的迫切感,有效地利用時間。
金墉說,在他的人生中出現種種無法預料的機會,他總是帶著些許的惶恐,全力擁抱這些意外機會。如今,他發現,自己正在做的,是全世界最有意思的工作之一。所以,他給大學畢業生幾個挑戰:訂定大膽的目標、有意識地鍛鍊你的意志力、好好運用你的時間。
不確定是一種自由,好好把握它,與它同行。